叶黄素和叶黄素酯常常让人感到困惑,但它们其实是紧密相关的。叶黄素也称“植物黄体素”,具有良好的过滤蓝光的特性,对于预防老年性黄斑退化和白内障具有显著效果,因此在食品和保健品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而叶黄素酯则是叶黄素与脂肪酸 (如月桂酸、棕榈酸等)结合成化合物,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,尤其在万寿菊花等花卉、多种蔬菜与水果中含量丰富。其中叶黄素二棕榈酸酯是叶黄素酯中含量最高的酯类。
叶黄素酯被摄入人体内后,在人体脂肪酶的作用下 ,水解成游离态的叶黄素,叶黄素进入血清后被转运至靶器官(例如视网膜)发挥作用。
叶黄素酯在人体内的水解与转化
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叶黄素酯能预防和缓解多种问题,也有吸收高能蓝光和抗氧化的护眼机制。在人体内也会分布些叶黄素,例如:再各组织、器官中,眼睛、皮肤、大脑、脐带血、母乳中等均含有叶黄素,其中视网膜黄斑区含量较为丰富。但黄斑区中心位置的浓度最高,随着距离中心位置越远,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浓度逐渐降低。
视网膜黄斑区分布情况
叶黄素在眼睛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:降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、降低白内障手术的风险、能改善视疲劳(酸痛、畏光、干涩、异物感等) 、还能增加视觉敏锐度和舒适度等。
针对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做过临床研究列举:
实验设计: 7名AMD患者(6男,1女),6名非AMD患者(3男,3女) ,20 mg叶黄素酯/天(相当于10 mg叶黄素/天), 服用18-21周。
结果:1、AMD和非AMD血液中叶黄素浓度提高均约6倍。
2、AMD患者的黄斑色素密度显著提高从0.24提高到0.31。
3、健康人员黄斑色素密度提高近35%左右。
针对提高视敏度做过临床研究列举:
实验设计: 72名早期AMD患者(平均年龄75 ± 8.7) 10mg叶黄素酯/天, 服用1年,随机双盲对照(同时,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,该临床研究选择曼彻斯特和荷兰的马斯
特里赫特两个不同的研究中心)
结果:1.相较于空白对照组,试验组的黄斑色素密度显著提高。
2.相较于空白对照组,试验组的视觉敏锐度显著改善
叶黄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,只能从外界摄取,多项临床试验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均推荐每天摄入10mg叶黄素。但全球很多地区摄入的果蔬量偏低,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摄入量远低于推荐水平。其中美国成人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摄入量在0.8-1.1mg/天,欧洲约0.5-4.0mg/天,巴西约0.6-1.1mg/天,日本约0.35mg/天,中国约2.9mg/天。
在2006年底,中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同意,将叶黄素列入GB-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。2007年4月11日(卫生部公告2007年第8号),国家卫生部确立叶黄素作为着色剂、营养强化剂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。
直到2008年5月26(卫生部公告2008年第12号),国家卫生部确立批准叶黄素酯为功能性新资源食品。使用范围包括:焙烤食品、乳制品、饮料、即食谷物、冷冻饮品、调味品和糖果,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。 食用量≤12毫克/天。
现在有关叶黄素酯的产品普遍在压片糖果、软胶囊、奶粉、软糖、固体饮料、硬胶囊...
总而言之,适当食用叶黄素类食品对眼健康是有益的。